一、定义与由来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为倡导人们更多关注早产儿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早产导致的疾病与死亡风险,201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将每年11月17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
二、病因
早产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母体因素、胎儿因素和环境因素。母体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内感染等;胎儿因素如胎儿畸形、双胎或多胎等;环境因素如孕期过度劳累、情绪波动、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早产。
三、临床表现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间过早,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可能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体重过轻、呼吸不规则、体温不稳定、吸吮能力差等。此外,早产儿患脑瘫、慢性肺部疾病、视觉和听觉缺陷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
四、治疗
早产儿的治疗主要包括保温、维持血糖稳定、预防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呼吸支持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早产儿,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甚至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救治。
五、护理
1. 肌肤接触:
强调肌肤接触对所有婴儿都有好处,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及患病新生儿。肤接触应在婴儿出生后立即开始,有助于提高婴儿对抚摸和情感的感知,并在促进母乳喂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肌肤接触可以在医疗机构或家中进行,并每天给予8-24小时(时间尽可能长)。
2. 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是指产妇以类似袋鼠妈妈将小袋鼠养育在育儿袋的方式环抱着婴儿,将只穿尿裤的婴儿放在产妇裸露的胸腹部,进行皮肤对皮肤接触的一种护理方式。袋鼠式护理有助于稳定早产儿的生命体征,提高母乳喂养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增进亲子关系。
3. 其他护理措施:
保持早产儿所处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定期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 根据早产儿的吸吮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或管饲喂养。注意早产儿的保暖和预防感染,定期更换尿布和衣物。
早产儿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2024年世界早产儿日之际,让我们共同倡导“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的理念,为早产儿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护理。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早产儿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早产儿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妇产科 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