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让不少人陷入担忧,网络上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进一步加重了大家的恐慌情绪。其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家监测上报系统的完善和新冠疫情对大家的影响。只要科学认识、积极应对,即可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25年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称: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2025年第1周流感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的阳性率上升趋缓,其中,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阳性率较上周上升了3.8%,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预计本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会逐步下降。总体来看,2024-2025年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仍呈现交替或叠加流行的态势,但均由已知病原所引起,预计整个流行强度和就诊压力不会高于2023-2024年。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下是一些相关防治知识:
常见类型
•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高,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等。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为咳嗽、发热、咽痛和疲劳,部分患者可有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表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强,优势毒株每年变异,易反复感染。健康人群感染后轻症类似普通感冒,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 腺病毒感染: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部分分型可引起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胃肠炎。
• 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起病时剧烈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头疼、流涕、咽痛、耳痛。
传播途径
• 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喷出的飞沫,短距离接触到健康者的口腔粘膜、眼结膜、鼻粘膜等或被其吸入导致感染。
• 气溶胶(空气)传播:患者排出的带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形成飞沫核,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远距离扩散后被易感人群吸入导致感染。
• 接触传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粘膜、眼结膜、鼻粘膜等引起传播。
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弯曲的肘部遮住口鼻,立即将使用过的纸巾丢弃,并彻底清洁双手。
• 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 使用口罩: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并根据建议的更换时间及方法进行更换。
•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有助于稀释潜在的病毒浓度。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 定期接种疫苗:根据医生或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降低流感的发病率,如流感疫苗等。
感染后怎么办
• 尽量不外出:感染期间尽量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
• 外出时戴好口罩:如有特殊原因需外出,应尽量避开人流量大的场所,并全程佩戴口罩。
• 居家期间关注身体变化情况: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特殊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 保持良好心态:居家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
(感染管理与公卫部 朱雄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