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白衣长廊里,不仅有专业与技术的较量,更有爱与责任的传递。近日,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儿科病房上演了一场特殊的“爱心接力”:一名因支气管肺炎住院的15岁少年,因父母均为残疾人无法到院陪护,牵动了全体儿科医护人员的心。从一日三餐到心理疏导,从疾病治疗到生活关怀,儿科团队以集体之力为患儿搭建起一座温暖的“临时港湾”,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层内涵。
15岁的小杰(化名)因咳嗽2周确诊为支气管肺炎入院。当得知其父母系残障人士无法陪护时,儿科主任张梅立即召集医护团队制定“特殊照护方案”:
生活保障组:护士长王宝霞带头协调床位,将其安置在护士站最近的病房,方便随时观察;每日三餐由科室医护轮流自费购买营养餐食,确保孩子饮食健康;
医疗照护组:主管医生赵调红加密查房频次,针对患儿焦虑情绪予以心理安慰;
心理支持组:青年护士祁瑞利用休息时间陪小林聊天、辅导作业,还为他下载了喜爱的科普纪录片,缓解孤独感。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饿着;他的病要治,心也要暖。”儿科护士长王宝霞的一句话,道出了团队共识。
医者仁心,团队精神点亮人文之光。“医学的本质是‘人的科学’,医护人员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守护患者的尊严与希望。”儿科主任张梅在科室总结会上感慨。此次事件中,儿科团队未启用任何特殊流程,却凭借自发协作与人文关怀,展现了医疗工作者最本真的初心。
一场疾病的考验,一次爱心的接力。在兰州石化总医院儿科,团队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一盒温热的饭菜、一句耐心的解答、一份默默的守护。这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群平凡医者以集体之名,为生命点燃温暖微光。
(儿科 黄芳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