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发布 >医院新闻
【科普宣传】健康一夏 “胃”雨绸缪----夏季腹泻防治

一、夏季腹泻高发的原因与类型:

1.主要病原体:夏季高温高湿利于细菌繁殖,常见致病菌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痢疾杆菌)、副溶血弧菌(常见于海产品)、弯曲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和寄生虫也可能引发,但细菌性腹泻占主导。

2. 传播途径:  

食源传播:生食海鲜、隔夜菜未热透、生熟砧板混用。

水源传播:饮用未消毒的河水、山泉水。

接触传播:通过苍蝇/蟑螂污染食物,或接触感染者排泄物。

二、预防腹泻的四大核心措施:

1. 饮食安全—阻断“病从口入”

彻底加热食物:肉类、海鲜中心温度需达70℃以上,避免生食(如醉虾、生腌)。

生熟分开:使用独立砧板、刀具,避免交叉污染。

科学存放食物:冷藏温度≤4℃,剩菜存放≤24小时,食用前充分加热。

冰箱≠灭菌箱,冷藏仅延缓细菌繁殖。

2. 个人卫生—勤洗手是关键:

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

避免手口传播:不直接用手抓取食物,儿童玩具定期消毒。

3. 环境管理—减少病原体滋生:

及时清洁厨房、餐具,煮沸消毒更有效。

灭蝇灭蟑,垃圾密封处理,阻断昆虫媒介传播。

4. 疫苗预防—特定人群建议接种

霍乱疫苗:口服制剂,预防霍乱及产毒性大肠杆菌腹泻,适用≥2岁儿童及成人,旅行者优先;伤寒Vi多糖疫苗:注射制剂,适用于伤寒流行区居民或旅行者。

三、高危人群需额外防护: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感染后易重症。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艾滋病患者,腹泻可能诱发并发症。  

建议:避免外出就餐生冷食物,家中餐具专用消毒。

四、出现腹泻后的处理原则

1. 居家护理:补液防脱水:首选低渗口服补液盐(ORS),或自制米汤加盐(500ml米汤+1.75g盐)。饮食调整:暂禁油腻,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禁食。

2. 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腹泻>3天或水样便≥10次/日。  

 高热不退(成人>38.5℃,儿童>39℃)或便中带血/脓液。  

 脱水征象:口干、尿少、眼窝凹陷、脉搏细速。  

 特殊人群(如婴儿<6个月、老年人)即使症状轻也建议就诊。

3. 避免滥用药物:  

  不自行服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加重病情(如志贺菌感染除外)。  

  蒙脱石散(黏膜保护剂)、益生菌可辅助治疗,但需遵医嘱。

关键总结:预防胜于治疗:严守“饮食卫生+手卫生”双防线,生熟分开、食物热透是根本;高危人群早防护: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需强化预防措施;科学应对不恐慌:轻症补液观察,重症及时就医,拒绝抗生素滥用

消化内科 袁红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