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基孔肯雅热防控新形势,提升门急诊和皮肤科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8月6日下午,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务部精心组织了一场关于基孔肯雅热指南解读的学习活动。此次学习活动聚焦于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由尹刚主任担任主讲,门急诊及皮肤科医护人员踊跃参与。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其流行范围不断扩大,而国内因伊蚊分布广泛且境外输入病例增多,面临着本地传播的风险。今年,广东佛山等地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这一情况也为兰州石化总医院敲响了警钟,开展相关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中,尹主任深入讲解了基孔肯雅热的多方面知识。在病原学上,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将其灭活。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为伊蚊叮咬,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叮咬病毒血症者后,经2 - 10天外潜伏期具备传播能力,罕见传播途径有输血、接触患者血液和母婴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 - 12天,多为3 - 7天,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全球来看,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国内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部分地区存在本地传播风险,7 - 11月为病例报告高峰。临床表现上,典型症状有急起高热(39℃以上),持续1 - 7天,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发热,伴寒战、头痛等;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剧痛为特征性表现,急性期持续1 - 3周,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发病2 - 5天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四肢伸侧等部位,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伴瘙痒,数天后消退脱屑;少数患者(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重症与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与登革热混淆增加出血风险;轻症口服补液,重症静脉补液;脑炎患者降颅压,心肌炎患者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门急诊和皮肤科的医护人员们全神贯注,认真记录重点内容。在提问交流环节,大家积极发言,就日常诊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主讲人展开热烈讨论。
此次学习是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的重要举措,医务部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的动态,组织更多相关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兰州石化总医院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患者健康筑牢防线,切实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泌尿皮肤科 李艳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