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发布 >医院新闻
守护 从不打烊

上周末,当城市沉浸在周末的闲暇中时,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的手术灯却连续 48 小时未曾熄灭。从周六清晨到周日深夜 12 点,骨科医护团队高效收治 10 名急诊患者,完成 9 台手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里,不仅有临床医护的冲锋陷阵,更有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的无缝协作,共同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 “生命至上” 的医者誓言。

周六清晨8点,骨科诊室已迎来首位外伤患者。一名老人家中卫生间跌倒致股骨骨折,主治医师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影像检查、术前评估、手术方案制定同步推进。此时,手术室护士长已通过应急调配系统向消供中心发出首份器械需求单:“急需创伤骨科包一套,含髓内钉器械组”。半小时后,封装完好的器械包经专用传递窗送入手术室,包外灭菌指示卡的蓝色条纹已变为合格的黑色 上午10 点,首台手术准时开始,随后手外伤、踝关节脱位、老年髋部骨折等病例接踵而至,患者年龄跨度从 12 岁到 83 岁,病情复杂程度不断升级。

手术室里,器械传递的清脆声响与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特殊的 “协奏曲”。主刀医生全神贯注操作,汗水顺着口罩边缘滑落;护士们精准配合,随时根据手术进程调整器械;麻醉医师紧盯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而在医院另一角的消供中心,去污区的水枪正高压冲洗着回收的器械,分拣台上的护士们戴着双层手套,逐件检查器械的齿合度与完整性。当午间手术间隙,消供中心的灭菌锅发出完成提示音,第三套骨科专用器械包冒着余温被送入无菌存放区,正好赶上下午两台同期手术的器械轮换。午餐时间,手术室与消供中心的医护人员都被压缩至 15 分钟,轮换着扒几口盒饭,又立刻投入各自的 “战场”。

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周日傍晚,一名因隧道坍塌导致多发骨折合并挤压伤的患者被紧急送入,伤者下肢肿胀如鼓,皮肤已出现张力性水疱。多学科会诊后,骨科团队联合多学科展开抢救,既要处理粉碎性骨折,又要警惕挤压综合征引发的急性肾损伤。手术室立刻向消供中心发出紧急呼叫消供中心启动应急响应,原本轮休的 2 护士迅速返岗,将刚灭菌的器械包通过专用电梯直送手术室,比常规流程缩短了 20 分钟。手术从晚上 8 点持续到午夜 12 点,当最后一道缝合线收针时,主刀医生的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而消供中心的灭菌记录显示,当日共紧急调配各类器械包 15 套,消毒灭菌合格率 100%。

“只要患者需要,我们随时都在。” 骨科主任的话语道出团队的初心。这个周末,10 名患者全部脱离危险,手术成功率 100%。从手术台到消毒间,从临床一线到保障后方,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用默契协作织就生命安全网。他们用疲惫却坚定的身影证明:在生命与健康的赛道上,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整个医疗团队并肩奔跑,做最快的守护者。

骨科 陈海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