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职业病神经内科再次以精湛的技艺与温暖的守护,成功为两位动脉瘤患者拆除“炸弹”,守护了生命的完整与尊严。
深夜疾驰 与死神赛跑
那个深夜,急诊科的警报划破宁静。一名患者因剧烈头痛、呕吐急诊入院,头颅CT提示典型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往往是颅内血管破裂的凶险信号。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医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闻讯而动,绿色通道瞬间开启。急诊脑血管造影(DSA)结果揪紧了所有人的心: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血液正从薄弱处涌出,威胁着关键脑组织。
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微雕”手术。在高精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在介入导管室的密切配合下,介入团队犹如拥有“透视眼”,将微导管如丝般柔顺地导航至病灶处。随后,比发丝还细的铂金弹簧圈被精准、稳定地送入动脉瘤囊内,直到将那个致命的膨出部位完全填塞,血流不再涌入,破裂风险被彻底解除。手术台上,危机化解;监护室里,生命体征渐趋平稳。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再到最终好转出院,这场与死神的极速竞赛,彰显了医院在急诊脑血管介入救治方面的强大实力与高效协作。
信任之托 分步拆弹
信任,是医患之间最宝贵的桥梁。一个月前,另一位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查出颅内竟藏有三枚“不定时炸弹”——三个高危动脉瘤。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神经内科团队没有冒进,而是制定了审慎而周密的“分步拆弹”计划。首次手术,马磊主任带领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成功栓塞了其中风险最高的两个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情平稳。这份成功的体验和期间无微不至的关怀,铸就了患者及家属坚实的信任。基于此,患者本月再次满怀信心地入院,接受最后一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手术台上,团队操作愈发沉稳精准,顺利完成“收官之战”。术后患者同样病情平稳,好转出院。
这两次成功的介入治疗,不仅解除了巨大的生命隐患,更体现了科室对于复杂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精细化治疗的至高追求,以及全程化健康管理带来的深厚医患情谊。
这两例成功病例,是医院职业病神经内科技术实力与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成熟的急诊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标志着医院对最凶险的脑血管急症具备了强大的救治能力。无论是单发还是复杂多发动脉瘤,都能凭借高超的微导管超选技术、精准的栓塞物释放技术,实现最大程度的治愈与最小程度的损伤。完善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确保了患者从入院到诊断再到治疗的无缝衔接,为抢救大脑赢得了黄金时间。神经内科坚持“一人一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优治疗策略,不放弃任何一个复杂的病例。从术前细致的沟通、术中精准的操作到术后精心的康复指导,神经内科始终与患者并肩作战,用专业与温暖抚慰焦虑,重建希望。
生命之河,奔流不息。守护它的安宁,是兰州石化总医院职业病神经内科全体同仁不变的誓言。这两例颅内动脉瘤的成功救治,只是科室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所有人深知,每一个动脉瘤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未来,神经内科将继续砺炼技艺、升华服务,用更尖端的“武器”和更温暖的双手,为更多脑血管疾病患者筑牢生命的防线,让希望之灯长明。
在党建引领下,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职业病神经内科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党的建设融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科室党员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急难险重的救治任务中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科室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组织学习、业务融合、服务提升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神经内科医疗队伍,为守护人民群众脑血管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红色力量。
(职业病神经内科 娄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