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缅怀革命先辈、开展红色教育,2025年8月20日晚7点,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内分泌肾内科党支部组织全支部人员观看抗战题材电影《东极岛》,本次观影人员共60余人。观影开始前,党支部书记朱增强做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希望全体员工通过观影感受先辈们的奉献精神,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一、血色海域上的生命守望:一位白衣行者的心灵对话
历史不仅是刻入岁月的铭文,更应是照进现实的灯塔。唯有读懂民族命运深处的波澜,才能在这个时代,稳稳接过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当《东极岛》的光影在眼前流转,我感受到的远不止历史的壮怀激烈,更有一道跨越山海、直抵人心的职业回响。那片苍茫大海上,渔民们在血与火中毅然伸出援手,与我们日夜秉持的“救死扶伤”之志,如双星交汇,照亮同一片人性的天空。
二、海上有难,必救:一场横跨时空的生命之约
“海上有难,必救”——这不仅仅是一句渔民的祖训,更是一声穿越百年、回荡在我灵魂深处的共鸣。它与那古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命至上,仁爱无疆。影像之中,他们穿越炮火、劈波斩浪,向陌生的异国身影伸出援手。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我们也曾白衣为甲,逆着人潮冲向生命的隘口。这是一种超越疆域与种族的大爱,是人性至善的底色,也是我们职业精神最深沉的原点。
三、敬畏生命:两种战场,同一份坚守
有一个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平静:获救的战俘颤抖着呼喊“It’s the Chinese”。那一句,是谢意,是震撼,更是一簇文明的火光穿越黑暗的海洋。而我,也从无数患者的眼中读到同样的光芒——那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喊,是绝望之中不肯熄灭的微火。医院如海,我们如舟。渔民搏击的是惊涛与侵略,我们面对的是病魔与无常。但在这两种看似迥异的战场上,我们秉持的是同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丝希望,便绝不放弃守望。
四、创伤与愈合:以温暖见证生命的完整性
战争留下的,不只是身体的疤痕,还有深植心底的恐惧。正如那些幸存却心灵漂泊的战俘,我深知,真正的救治远不止于病理上的治愈。身体的创伤可以缝合,心灵的震颤更需要温度的抚平。东极岛上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医学最深情的箴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们救起的不仅是人命,更是一份被战争撕碎的人间信任。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双翼飞行,缺一不可。
五、平凡战场:无声之处听惊雷
“历史不仅是用来铭记的,更是用来践行的。”这句话如钟声回荡心间。我们虽不在硝烟弥漫的前线,却每时每刻站在守护健康的战场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每一次精准判断,每一句耐心解答,每一个深夜值守,都是我们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写入人间烟火的具体诗行。
影片结束后,很多员工依然沉浸在剧情中,许多人眼眶湿润。《东极岛》不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它让我们再次看见——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对生命的敬畏,永远是我们最高的信仰。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力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继续前行。让东极岛的精神,如晨曦中的微光,洒向我们走过的每一段病房走廊,每一次生命相遇,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书写我们这一代医者——安静而坚定的浪漫。
(肿瘤血液科 屠文英)